
大雪 节气 ----落雪见晴天,瑞雪兆丰年----

“大雪”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21个节气,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,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。 “小雪封地,大雪封河”,北方有“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”的自然景观,南方也有“雪花飞舞,漫天银色”的迷人图画。 大雪节气的到来,预示着正式进入了冬季*寒冷的时候,而且天气干燥、湿度较低,此时养生保健尤为重要。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出发,大雪节气正是进补养生调养的大好时机,那么大雪时节,该如何养生保健呢?

1. 大雪习俗知多少?

腌肉、打雪仗、赏雪景、进补都是大雪节气的民俗。老南京有句俗话,叫做“小雪腌菜,大雪腌肉”。 此时,家家户户门口,窗台上都会挂上腌肉、香肠、咸鱼等腌制品,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。如果此时恰逢天降大雪,人们都会热衷于在冰天雪地里打雪仗、赏雪景,其乐融融。 大雪进补: 大雪是“进补”的好时节,素有“冬天进补,开春打虎”的说法。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,促进新陈代谢,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。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,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*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,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,俗话说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。此时宜温补助阳、补肾壮骨、养阴益精。 2. 节气如何养生?

一、冬养肾保健康 大雪节气推荐大家喝些姜枣汤(生姜加大枣一起煮即可),适合大多数人食用。 好处: 1. 可以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; 2. 可以提高新陈代谢水平,对抗气温降低给我们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。 二、防寒保暖不可少 1. 暖头中医讲头为“诸阳之会”,也就是说全身的阳气聚集在头部,所以头部保暖非常重要。对中老年人来说,保护头不受凉就是个特别重要的事,头受凉了,轻则感冒、头痛,重则可能诱发脑血管疾病,造成中风。所以,中老年朋友出门戴帽子保暖是非常必要的。 2. 暖足脚处于我们整个血液循环的末梢,本来血液供应就偏少,寒冬季节全身气血流通不畅,更容易导致足部受寒。一方面,要保持全身尤其是下肢的温度,穿秋裤、毛裤甚至羽绒裤,袜子、鞋,也要尽可能厚实。中药液来泡足,可以加快全身的血液循环,温通经络。 三、藏身体、藏精神、藏气血 藏身体:减少户外活动,以免消耗过多的阳气。同时做到早睡晚起,补充足够的阳气。 藏精神:放松精神,舒畅心情,不焦虑,保持心态平和。 藏气血:减少劳作,大雪节气之后的寒冷会让气血流通不畅,这时候过度的劳作常常会使我们抵抗力下降,引发疾病。 四、御寒宜养阴 中医养生强调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所以,在保暖御寒的同时必须注意养阴,固护身体的阴津,以防上火。 养阴*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多摄入水分,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。 一方面是喝水,每天保证充足的饮水量。虽然天气寒冷,平日出汗较少,但人体维持正常新陈代谢所需的水分其实并不比夏季少,没有肾脏方面疾病的人每日饮水量应不少于2000毫升。 另一方面,可以适当吃些滋阴作用的食物,如藕、雪菜、梨等。还可以在滋补时增加冰糖、百合等甘润的食物,以起到“灭火器”的作用,防止身体上火。

3. 穴位养生早知道!

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,使用灸法、推拿等手法刺激穴位,可激发人体正气,疏通经络,协调平衡阴阳,达到预防和抗御疾病的目的。中医素有穴位养生的传统,是一种别具特色的防病治病、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,结合冬令的季节特点,冬季养生常常选用这些穴位来增强体质,防御疾病。

百会穴—能降血压 百会为督脉之要穴,是诸阳集会之处,与各脏腑经络相通,故有调整阴阳整体治疗之用。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头痛、失眠、健忘、目眩等症、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、高血压、低血压等、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鼻炎、咽炎、慢性支气管炎、反复呼吸道感染等都有防治作用。

气海穴— 益气助阳 气海是生气之源,人体的真气由此而生,又主一身气机,有调一身之气的功效,故可调治各种和“气”有关的疾病。前人还有“气海一穴暖全身”的说法。是说气海穴有温阳、强壮全身的作用。气海穴归属任脉,位于下腹部丹田附近。气海作为阳气化生之处,自然对各种脏气功能衰退、阳气不足的病症有预防和治疗效果,故被列为三大养生穴之一。

期门穴—疏心解郁 大雪养生的重点在于调节肝胆经,这样不仅能升发阳气防风寒,而且能疏散心中郁闷、压抑的情绪。 中医古籍《伤寒论》里认为此穴为疏泄肝胆的穴位,对调理肝脏有很好的效果。

太溪穴—滋润补水 按摩太溪穴有滋补肾阴的作用,适用于阴虚体质偏于肾阴虚的人。天气干燥的时候经常揉一揉,既可补阴,又可防燥伤阴。

中国古人将大雪分为三候:一候鹖鴠不鸣;二候虎始交;三候荔挺出。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,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;此时是阴气*盛,所谓盛极而衰,阳气已有所萌动,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;“荔”为马兰草即马兰花,据说也能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。